相关链接

首页 >> 谷雨杂文 >> 正文

他吟诵着《岳阳楼记》走去

时间: 2012-03-20作者: 范国强来源: 人民网,2011年4月5日

范国强

 

    在范老病房的床头柜上,静静地放着一部线装的《岳阳楼记》,直到他弥留之际也未曾离开,他安祥地合着双眼,仿佛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《岳阳楼记》……

 

    范老走了,一个多月来我还未能从沉痛中回过神来,他的音容笑貌,尤其是他吟诵《岳阳楼记》时特有的神情和声音,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、回响在我的耳边。

 

    记得1995年深秋的一天,在大姐范崇嬿的指点下我去人民日报社拜见范老,当秘书引我到306室时,范老己站在门口了,那亲切微笑的眼神很像我的爸爸,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。我带去了清康熙四十四年岁寒堂刻版《范文正公全集》和《高义园世宝》,范老十分兴奋,尤其当他翻到《高义园世宝》最后落款为主奉范端信时,不禁连连直呼“我的爷爷、我的爷爷!” 这时的范老己无半点正部级高官的影子,脸上绽开孩童般的笑容。他讲解道:爷爷是“端”字辈,是范文正公的26世孙,他是“敬”字辈,是范文正公的28世孙。他问我:你是啥字辈?我说我是“方”字辈,他哈哈大笑,那你是范文正公的30世孙!

 

   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教育家,他“先天下之忧而优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崇高情操与思想,己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我想把《范文正公全集》重新印影出版,范老听后十分赞成,他说“这是件好事,宣传范公精神,有利于当前的文明建设。如果正式出版,我们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。”范老的肯定,给了我极大的动力和鼓励。

 

    1998年5月8日,《范文正公全集》重版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如约举行,同时还成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筹委会,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、邹家华来了,政界、学界、新闻界和范氏后裔代表百余人济济一堂,范老甚为高兴。他首先讲述了重版发行《范文正公全集》的背景与意义,他说:“先贤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,在庙堂为良相,在边疆为明帅,在文场为大家。他所倡导的‘先天之忧而优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的崇高情操,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、为人民奋斗不息,己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也成为我们共产党员的人生目标。范公虽没被人列入唐宋文学八大家,但他的道德文章百读不厌、千年流芳。大家都知道《岳阳楼记》吧,今天我用‘桐城调’吟诵范公的这一名篇。用‘桐城调’吟诵《岳阳楼记》,由我的恩师—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、‘桐城派’传人唐文治先生口传身授……”

 

    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聆听“桐城调”,而且,是由范老吟诵的《岳阳楼记》。桐城,春秋为桐子国,今安徽桐城(县)市。古县名始于宋,崛起于明,鼎盛于清,尤以“桐城派”古文著称天下。从清乾隆元年至清末170余年间有1200余位“桐城派”作家、2000多部著作、数以亿计的文献资料。“桐城派”古文的特点:言之有物,辞立其诚;哲理清晰,义法鲜明;平易质朴,生动传神。它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、发展与终结。范老能用古老的“桐城调”背诵《岳阳楼记》,足见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与超人的记忆力。

 

    《岳阳楼记》分五个自然段、368字,范老几乎一气呵成!只见他时而如高山流水,时而如千里奔马,时而如洞庭波涛,时而如雨后彩虹……用吴语方言把《岳阳楼记》崇高竣洁的人格美、含蕴深邃的意境美、跌宕起伏的形式美表现的入情入理,淋漓尽致,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。事后,他对我说,小时候他可一口气将《岳阳楼记》背完,现在也得换几口气才能完成。困难时背背《岳阳楼记》放眼千里,顺境时背背《岳阳楼记》胸怀天下,《岳阳楼记》是他精神的源泉。

 

    我第二次聆听范老吟诵《岳阳楼记》是在苏州范仲淹纪念馆的开馆仪式上,面对天平山的青山绿水,面对岁寒堂的祖祖辈辈,面对故乡的一草一木,他又深情地吟诵起《岳阳楼记》,浓浓吴语,吴语暖暖,范老的眼睛湿润了,乡亲们的眼睛湿润了……

 

    2006年12月8日,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,王文章院长(现文化部副部长)主持大会,范敬宜当选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,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、国务委员陈至立发来贺信,周和平部长代表文化部到会祝贺,当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后,范老又一次地吟诵起《岳阳楼记》:……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。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;是进亦忧,退亦忧,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

 

    时间过得真快啊,四年后的今天,范老走了,他吟诵着《岳阳楼记》走去,他的声音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田!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范国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1年1月6日于北京西钓鱼台

 

  (作者:北京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、教育学博士、研究员,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。)